公路電影 有幾個特質:
1.低成本 ...大部分用日光攝影。
2.以人為主的內容總會有個目標移動 但不一定到達...
3.工作組都是小編制 運動作業靈活
4.主角都是在公路上萍水相逢併出友誼的火花
 
  ◎公路電影 
    公路電影類型與西部片起源美國電影對邊疆的探索,相較於西部片設定在19到20世紀初,公路電影則是20世紀以乘車進行探索旅行,前者強調人與自然搏鬥,後者則鎖定上路者的疏離,主角逃離自我,旅程本身就是目的地。公路電影結合了城市空間帶給人的擠壓,講述這些人進入過去西部片的鄉野空曠時,將轉而如何理解生存與哲學態度;公路電影給電影文本分析帶來文化和社會面向一重要轉折。《憤怒的葡萄》、《我倆沒有明天》、《末路狂花》都是公路電影類型的重要作品,後來的《驚狂》等變形,也都繼續灌注給這個類型活力和新思維。文溫德斯受1969年丹尼斯哈伯的《逍遙騎士》啟發,開始拍攝自己的歐洲式公路電影。流浪與不停拓出往前的旅程,成為溫德斯電影的關鍵印記。1977年,溫德斯和丹尼斯哈伯在《美國朋友》合作,紐約、漢堡、慕尼黑與巴黎,摩天大樓、地下鐵、高速公路和大眾捷運,將公路電影的內涵發揮得淋漓盡致。

 

公路电影最初出现在美国,按照美国的电影类型细分法中,有种roadmovie,即公路电影,虽不能说出它的确切含义,但大体也明白那是怎样的内容,主要是以路途反映人生。 

  公路电影身为类型片(genre)的一种,与西部片(frontiermovie)颇有相似之处:两者都是美国文化特有的产物,两者描绘的也都是对美国边疆的探索。不同之处在于,西部片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,片中的英雄们骑马越过辽阔的草原沙漠,公路电影的时代背景则设定在20世纪,车辆成为冒险探索的工具;西部片影片强调人与自然搏斗而胜利的过程,以及沿途所出现的种种困难险阻,如红番、狼群、暴风、冰雪等,多半是主人翁需要奋斗克服的,自然或野蛮的目标。公路电影>则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,主人翁在沿途所遇到的事件与景观,多半是在为本身的孤独疏离作注脚;西部电影里的旅程,是为了主角要完成某一特殊目的而存在.公路电影里的旅程,则多半是主角为了寻找自我所作的逃离,旅程本身即是目的,而通常发生的结果是这条路把他们带到空无一物之处(nowhere),他们的自我也在寻找的过程中逐渐消失了。简而言之,西部片突出个人的冒险刺激,而公路片则反应人的内心情感。
 
  公路电影(road movie)身为类型片(genre)的一种,与西部片(frontier movie) 颇有相似之处:两者都是美国文化特有的产物,两者描绘的也都是对美国边疆的探索。

  但两者也有很不相同之处:西部片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,片中的英雄们骑马越过辽阔的草原沙漠,公路电影的时代背景则设定在20世纪,车辆成为冒险探索的工具;

  西部片承袭理性主义的精神,强调人与自然搏斗而胜利的过程,因此沿途所出现的种种困难险阻,如红番、狼群、暴风、冰雪等,多半是主人翁需要奋斗克服的,自然或野蛮的目标,公路电影则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,主人翁在沿途所遇到的事件与景观,多半是在为本身的孤独疏离作注脚;

  西部电影里的旅程,是为了主角要完成某一特殊目的而存在,公路电影里的旅程,则多半是主角为了寻找自我所作的逃离,旅程本身即是目的,而通常发生的结果是这条路把他们带到空无一物之处(nowhere),他们的自我也在寻找的过程中逐渐消失了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hoeb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