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arlie Chaplin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查理.卓別林
(1889~1977) 
  幽默乃是正常行為中一種微妙的矛盾,透過它,我們可以看出什麼是理性,什麼是非理性;那些重要,那些不重要。有了幽默,使我們不致受到人生浮沉的重擊,它可以帶給我們一種均衡感覺,並展示潛伏於過分誇張的嚴肅中的可笑事物。
查理.卓別林(Charles Chaplin),1889年生於倫敦;父母都是雜耍場裡的喜劇演員,父親因酗酒過度,37歲就病逝了,卓別林和母親及大他四歲的同母異父哥哥西弟尼相依為命,住在陃巷,經常三餐不繼。
  「幼年的貧困,使我不能像一般的孩子,接受正規教育,我幹過報僮、印刷工人、製造玩具、吹玻璃工人、醫生的小廝富室的傭僕等......我的內心,卻始終未曾忘記要當一個演員的願望,這是我一直嚮往的終極目標。」卓別林在他七十五歲時發表了自傳,對他的童年,如此描述。
  八歲時,卓別林便輟學加入了「蘭凱霞」歌舞團,開始了一生的演藝生涯,先後在倫敦劇團及馬戲團裡擔任了一些小角色,但卓別林別具創意的演出,卻也闖出了一些名氣。
  1911年,卓別林隨劇團到了美國紐約,幾個月的巡迴演出,深受美國觀眾讚賞,不久加入了「楔石公司」,開始演起電影隨後在「愛森奈」、「互助」、「第一國家」等影片公司拍片1918年,卓別林自組了「聯美公司」開始獨立拍片,他一生中共拍了八十二部影片,除了「香港女伯爵」是彩色有聲片外,其他大多是黑白的無聲默片;他的作品全是自編、自導、自演,晚期的作品如「凡爾杜先生」,更是自己作曲配樂,集作曲家、演員、導演、詩人、作曲家、哲學家、思想家於一身,堪
稱是全能的大藝術家。

他的喜劇片不同於一般的鬧劇,它是悲劇、喜劇的混合,笑中有淚,十分發人深思。大半生在美國奮鬥成功的卓別林,後來卻飽受政治迫害和誣衊,這位信仰自由的和平保衛者,終於在1953年長期隱居瑞士,而不願再回美國。
  二十世紀多位知名人物,如愛因斯坦、卡羅素、魯賓斯坦蕭伯納、沙特、邱吉爾、胡佛、羅斯福、甘地等,都曾和卓別林有所會悟甚至深交
  
1977年底,卓別林病逝於瑞士,享年八十八歲。
 
 
英國出生的美國演員兼導演,在美國製的默片中扮演一名可憫而幽默的小流浪漢,因而蜚聲國際。1914年在電影中首次露臉,兩年內已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。到20年代早期他的票房吸引力大到沒有一家製作廠配得上他的才氣,因而只出現在自製的影片中。雖然20年代末期聲片時代來臨後極少演出,他的聲譽幾乎不曾稍減,只因他的早期作品被公認為電影的經典並有賞識的新觀眾。卓別林所拍劇情片長度的喜劇鉅作包括《孤兒流浪記》(The Kid,1921)、《淘金記》(1925)、《城市之光》(1931)、《摩登時代》(1936)和《大獨裁者》(1940)。1975年由女王伊利莎白二世授爵。

  卓別林是音樂廳表演者查理和漢娜之子,8歲時首次在一齣木底鞋舞劇《八個蘭開夏小孩》中登台演出。由於父親早死,加上母親是精神療養院的常客,卓別林的早年是寄宿學校和孤兒院相接續的生活,間以偶有的舞台約雇和流落街頭的日子。

  卓別林17歲時,當時在卡爾諾公司(Fred Karno Company,一個英國雜耍組織)供職的同父異母哥哥為他在劇團中找到一個職位。他在卡爾諾公司待到1913年,演過許多音樂廳短劇,同年與基斯東(Keystone)公司簽約演電影︰基斯東公司鬥劇單盤影片(one-reeler)的製作人賽納特(Mack Sennett)早年在卡爾諾一次紐約巡迴表演中已注意到卓別林。卓別林的電影生涯始於1913年12月,週薪150美元。他從此不再回到舞台。

  卓別林在拍製第二部影片《威尼斯的兒童賽車》(1914)時找到他聞名的裝扮——緊身常禮服外套、鬆垮的褲子、過大的鞋、髭、手杖,雖然這個流浪漢角色的感人之處和意義所在尚未展現
出來。然而,他的喜劇一開始就造成轟動,即使在一週兩部的速率下拍製而成。很快地,他獲准執導所有的影片,薪水也大幅攀升︰1915年艾薩內(Essanay)公司付給他週薪1,250美元;1916
年互助(Mutual)公司付給他週薪1萬美元,外加簽約金15萬;1917年第一國民(First National)公司付給他8部片子100萬美元的酬勞。兩年後卓別林——會同其他兩位當時最耀眼的明星
畢克馥(Mary Pickford)和費爾班克斯(Douglas Fairbanks)及導演格里菲思(D.W. Griffith)——組成聯美公司(United Artist Corporation),使每個人能夠獨立製作並發行自己的影片。與第一國民電影公司的合約以《朝聖》(1923)一片告終,此後卓別林只為自己的公司製作影片,直到1966年才為環球
(Universal)影片公司製作《香港女伯爵》。

  卓別林的竄起部分導因於明星制度——影片賣座以主演者為基礎,而不是片名或情節——的興起;的確,大眾對卓別林、畢克馥、費爾班克斯等人螢幕人格的熱心接納大大有助於建立這種制度。卓別林在《流浪漢》(The Tramp,1915)中首次插入悽惻動人的調子,日後使他的小流浪漢變得不僅逗趣而且親切。身為自己電影的明星、導演和寫作者,他在獨一無二的地位上探索這個角色(一名影評將之描寫為「從富人的角度來展現的赤貧者」)的意義所在。這名「小傢伙」(卓別林自己這樣
稱呼)在《安樂街》(Easy Street,1917)、《夏爾洛從軍記》(Shoulder Arms,1918)、《淘金記》(1925)、《城市之光》(1931)、《摩登時代》(1936)、《大獨裁者》(1940)等片中
逐步發展,其中《大獨裁者》是他的首部聲片。這名流浪人物在自傳式的《舞台春秋》(Limelight,1952)中再度(雖然短暫)出現。

  卓別林的私生活常是多風暴的。他結過4次婚——其中3次娶其影片女主角哈利斯(Mildred Harris,1918)、格雷(Lita Grey,1924)和高達(Paulette Goddard,1936),1943年與劇作家尤金•歐尼爾的女兒歐娜(Oona O'Niel)結婚——而前兩次離婚製造了轟動的頭條新聞,就如1944年的父權訴訟一樣。1942年也有頭條新聞,當年卓別林召喚對德作戰的第二陣線;他的政治立場遭到攻擊,部分原因是他從未歸化美國籍。1947年的影片《華杜先生》(Monsieur Verdoux,藍鬍子故事的尖刻版)激怒了美國退伍軍人協會(American Legion),這是一例。因拖欠稅款而遭美國政府施壓,又有政治人物和報紙專欄作家指控他顛覆政府,卓別林於是在1952年離開美國。卓別林得知美國司法部質疑他的再入境權,1953年他在日內瓦放棄再入境的許可。此後卓別林與家人住在瑞士沃韋附近的沃韋河畔科西耶(Corsier-sur-Vevey)。1957年他在倫敦拍製《紐約王》,這部喜劇充滿了針對美國眾議院
非美活動委員會、空虛的電視商業節目和美國生活其他方面的訓誡。影片招來親共產主義的新指控,這點卓別林特別加以否認。1966年他寫作、執導並短暫出現於《香港女伯爵》,以馬龍•白蘭度和蘇菲亞•羅蘭主演。1972年回到美國接受奧斯卡特別成就獎。他的自傳出版於1964年。
 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hoeb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